对孩子教育的指南

时间:2022-05-07 01:02:00 教育 我要投稿

对孩子教育的指南

  如何消除孩子的自卑感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比较心理。在与同龄人的比较重,当孩子发现自己与别人存在着差距时,很容易滋生沮丧、悲观、自卑等心理。自卑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呢?

对孩子教育的指南

  1、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长处,也都有他的短处。作为家长,在生活当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不时失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认为自己有优点,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便会增强取得更大更好成绩的信心和希望了。

  2、不要滥贴“标签”。不管你的孩子表现如何,都不能随便作出“没有出息”之类的负面判断,也不能任意给孩子贴上“窝囊废”之类的灰色标签。因为这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自我认识,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3、不要贬低孩子。 我们有些家长爱用大人或“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以侮辱性的语言讽刺、嘲笑孩子,数落他的短处,故意贬低孩子。经常受到这种斥责的孩子往往自信心受到强烈冲击,时间久了,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家长的暗示,承认自己的素质差,慢慢地就失去了信心。因此,要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感,家长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看法,要用家长的信心去鼓舞孩子的信心。

  4、要重视孩子每次成功的经验。 要教育孩子重视自己每一次的成功经验。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平时要注意教导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可好高务远,以免挫伤成功的'积极性。

  5、要注意扬长避短。 要让孩子知道,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同时要让孩子明白,在生活当中具有多种才华和非凡能力的人只是少数,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采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这样,就能充分发挥长项,取得更大的成绩。

  克服自卑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对儿童心理有个全面的了解,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善于发现、培养孩子的闪光点。

  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的方法有哪些

  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各有不同, 成长环境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每个孩子的有不同的性格,有的孩子特别开朗,有的孩子却异常的害羞,看见陌生人就往大人的身后躲,不敢与他人说话,或呆呆地站在一角落,不说一句话,他们在学校里也不爱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参加活动或者玩耍,很多家长都为此感到担心。那么家长有什么方法能才能帮助孩子克服害羞心理呢?这里有几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不要过分保护和溺爱

  很多父母常常过于溺爱孩子,孩子稍微面临点困难,便越主代庖,急急忙忙跑过去帮他们解决问题,抚平他们的每一点创伤。实际这很不利于孩子成长,难道你能一辈子都这样帮他做这做那吗?显然是不可能的。孩子总要独立,总要有属于自己的生活,所以你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锻炼机会,多给他们一些间接的支持,如一起讨论存在的问题、给予鼓励、提供信息等。并让孩子经受适当的焦虑和挑战,这样他才能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由此学会适当的应付技巧,并建立自尊和自信。

  2、增加孩子的社交机会

  如果孩子害羞是因为从小没有社交机会,那么父母就应当特别关注他们在这方面的需要。比如有时间可以领孩子到亲友家中,或者请邻居或同班较熟悉的小朋友到家里玩,为孩子创造一种轻松、欢快的织围,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其他人,主要是让他们学习如何与别人交往。你也可以带孩子一起参加一些社会团体活动,为孩子拓展人际关系及社交天地,增加孩子的交往机会。

  当然,开始的时候最好选择比较安全的环境锻炼他,不要让孩子马上处于一种高度竞争的环境里,这样会打击他的自信,使孩子更没有信心和勇气与人交往了。等到孩子逐渐熟悉的时候,再创造一些比较有挑战的活动,这将有助他们在社交上继续往前进步。

  3、表示尊重和理解

  孩子害羞时,最怕的就是父母对他们的批评和指责,本来对于自己羞于见人就觉得很自卑了,如果再被父母指责,他们会觉得更难受。因此,当孩子出现害羞、怕生情结时,父母要对孩子表示理解和尊重,让孩子知道你能理解和同情他的害羞,使他感到温暖和支持,不要过于勉强孩子。

  有些孩子会因自身的沟通能力或社交技巧不佳,对某些事情采取逃避的方式。此时,你于万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比如:对家人和朋友解释说你的孩子是害差的,这更会给孩子造成一种自我定义:我是一个害羞的人。这也会成为他将来更加害羞的理由。即使面对孩子的害羞感到很焦急,也不要勉强孩子,更不要采取惩罚或指责,这些只会更加打击他社交的信心。

  最好的方法是当孩子情绪平复下来后,或者只有自己的家人时,多与孩子谈谈心,与他谈论一下如何才能不怕害羞,并让孩子尝试新的经历以获得成功。这样的谈话可以以自然的方式进行,比如展示自己儿时相关的经历等、给孩子以鼓励。

  4、通过游戏启发孩子

  玩是孩子的天性,害羞的孩子也爱玩,所以为帮助孩子摆脱害羞的心理,父母应该多注意孩子平时更喜欢玩什么游戏,然后试着让孩子参与角色游戏,从游戏中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因势利导,最好不要用枯燥乏味的说教。同时,父母也可以从游戏中了解孩子的心理,并建立其自信心。

  此外,多让孩子在户外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游戏,让孩子融入到群体中,通过群体的`活动增加孩子们间的交流,使孩子们内心不到致于孤独。对害羞的孩子来说,尝试玩沙子、抓虫子、拍皮球等“脏脏”的游戏,在台阶上跳上跳下、相互追逐等“危险”的游戏,看似非常的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实院上都是需要一点勇气的。当然,孩子在户外活动难免会被磕磕碰碰,相互之间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时的小伤害,这时你也不要大惊小怪,这些“勇敢者”的游戏可是帮孩子练胆量的最好好办法。以上就是如何克服害羞心理的方法,相信通过以上这些方法,一定能帮助孩子克服害羞的心理。

  儿童心理真的纯的“白纸”吗?

  多年来,多数学者相信,7岁前的婴幼儿的意识相当朦胧。小孩子只是简单地摹仿周围事物,只具有最基本的情感--幸福、痛苦和愤怒。但美国学者指出,对婴幼儿情感的这种认识没有根据。早在孩子会说话和试图独立坐立之前就有十分复杂的感情。例如,幼儿有嫉妒心,会对他感到可怜的东西表现出同情心,甚至会表示强烈的失望。

  华盛顿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发现了更有意思的现象。一岁左右的孩子已开始揣摩别人在想什么。其实很简单,他是通过观察周围的人的眼色来进行判断的。

  了解了这点之后,儿科医生将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小病人。除了固有的治疗手段外,医生还将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在许多情况下应当从孩子的`心理状况中寻找生病的真正原因。

  太多的选择会让孩子焦虑不安

  现在普遍认为,肯定孩子,提升孩子的自信很重要。讽刺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自信与一个人将来会否开心关系不大,特别是当自信心来自不停的宽容和表扬,而不是来自真正的成就时。研究表明,能预示一个人将来是否充实和成功的,是坚定性、适应性和接受现实检验的能力,具备了这些品性,人们才能顺利过日子。但是现在,很多孩子没有机会学习这些品性。

  某知名国际幼儿园老师对此深有感受,她举例说,一位母亲送孩子来上学,她忙着签到时,孩子跑到一边玩,跟另一个孩子发生了冲突。她的孩子先拿到了卡车,但另一个孩子把它抢走了。两人争吵了一会儿,那个孩子拿了一辆旧卡车扔给她的孩子。她的孩子看到取胜无望,也就接受了这种安排。但妈妈不干了,跑过去讲道理,说“这不公平”,要求那个孩子把卡车还回来。“你看,孩子本来没事了,她的孩子很有适应性,但她破坏了这一切。我们的确教孩子不要抢玩具,但这种事时有发生,孩子需要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另外一位从教17年的幼儿园老师则说,这些年来,父母越来越多地干涉到孩子的成长之路。

  “入学之后,孩子会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这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在某些时候,别人的感受的确比他们的更重要。”这位老师还说,还有很多父母,自以为设定了限制,事实上却没有。当孩子缠着要买冰淇淋,家长先是拒绝,几经谈判后却让了步。“每年都有家长找到我,问“为什么孩子不听我的话?为什么她不能接受拒绝?”我会说,“孩子之所以不能接受拒绝,是因为你们从来不拒绝。”

  儿童心理专家认为,那些充满爱意的父母每天给孩子很多选择,结果却出乎意料。“我们这个时代的理念是:有选择是好的,选择越多越好,”他说,“但这不是事实。”

  在一项研究中,儿童心理专家将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画画。第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油性笔中选1支,第二组则可以从24支中选1支。当一名不知情的幼儿园绘画老师对作品进行评价时,被列为“最糟”的多是第二组孩子的作品。然后,研究者让孩子选择一支笔作为礼物,孩子选完后,再试着说服他们归还这支笔,换取另外一个礼物,结果第二组孩子放弃起来容易得多。施瓦兹认为,这表明选择更少的孩子不仅更专注于绘画,而且更加容易坚持他们最初得到的东西。

  那么,这跟育儿有什么关系?它意味着,当选择更少时,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不焦虑。较少的选择帮助他们专注于某事,这正是日后生活所需要的。“研究显示,专注于某项工作给人更大满足感,那些总是面对很多选择的人常常落在后面,很多父母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可以随时退出,如果不是百分之百感兴趣,可以去尝试其他。”那么,当他们长大后以同样的方式生活,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他在斯莫沃斯大学毕业班的学生身上看到了同样的现象。“他们不能忍受这样的想法:选择一种兴趣或者机会就要放弃其他,所以他们花费多年,希望能找到完美答案。他们没弄明白,他们应该寻找“过得去”的答案,而不是完美答案。”而当我们给孩子提供无数选择的同时,就向他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他们有资格过完美生活。恰如哈佛心理学家丹?肯德隆所言:“当他们感觉不爽,就会有另外一种选择摆在面前。”莫吉尔说得更坦率:父母用丰富的选择造就了焦虑而又有优越感的孩子,她称之为“残废的皇族”。

  作为一名母亲,我对此再熟悉不过。我从来不对儿子说:“这是你的烤奶酪三明治,”而是说:“你想吃烤奶酪还是鱼条?”周六我会说,“你想去公园还是去沙滩?”和许多父母一样,我一直以为给孩子多种选择可以培养他们的力量感,让他们觉得自己更有控制力。但施瓦兹的研究表明,太多选择可能会使人更加沮丧,更加失去控制。

  心理解读:父母的焦虑之下潜藏着一种信仰,那就是:如果我们做对了,孩子不仅会成长为快乐的大人,而且会成为让我们快乐的成年人。这是一种误会,养育虽然重要,却不能胜过天性,而且不同的养育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孩子。我们可以让孩子接触艺术,但不能教给他们创意;我们可以保护他们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绩等各种因素的伤害,但在人生中他们总会遇到不快。事实上,在不遗余力为他们提供完美童年的时候,我们让孩子的成长变得更加艰难。

  儿童烦恼焦虑怎么办?

  儿童时期是培养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时期,儿童心理卫生已越来越受到人们高度重视。家有儿女,父母总有一些烦心事儿,现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也在加剧,其中焦虑症就是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儿童心理专家认为,儿童焦虑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性德,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

  先天气质起一定作用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体验,他们的宝贝在4个月大的时候就表现出极度的害羞,见到陌生人就哭泣或害怕。稍长大一些后,他们中的一些依然表现出敏感、自信心不足、自尊心又很强的性格特点,容易紧张,多虑。有些父母很纳闷,自己带孩子和别人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孩子这么“磨人”?在这里,先天气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过度保护和溺爱

  过度地保护和溺爱孩子,使他缺乏独立性发展,也是造成孩子焦虑的原因。家人的过度包办通常使孩子失去了适应社会能力的锻炼机会,当他们独自置身于新环境、新情景中或与陌生人接触,会产生不知如何应对的困惑,以致情绪波动、过度担忧,阻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父母关系不和谐。

  也有很多孩子的焦虑影射了父母关系的不和谐。比如父母在婚姻关系上有裂痕,他们自己不愿意面对,而通过提高对孩子的要求来弥补婚姻中的缺陷感;孩子此时也会下意识地配合父母,表现出一些焦虑的症状,使家里的矛盾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心甘情愿地做 “替罪羊”,从而避免父母关系的破裂。

  父母要求过高

  有研究表明,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忽视。大多具有焦虑气质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也容易焦虑,或情绪易急躁。不难想象,遇事经常紧张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信息也是惶惑焦虑的`;而情绪不稳、爱责打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长期被忽略、责打、否定的状况下,会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如今,更为多见的焦虑是父母通过对孩子实行超前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力——别的孩子不会的自己的孩子要会,别的孩子会的自己的孩子要更精通。由于有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高标准,孩子的表现很难让父母满意和认可,他们就一遍一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久而久之,孩子会因为自己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自信心受损,内心焦躁不安。假如父母再辅以恐吓或粗暴的惩罚手段,孩子在做某一件事情时就会显得更加紧张。

  独生子女的7大通病

  随着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在父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他们。但是在养育孩子的路上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独生子女的环境容易使孩子产生哪些心理“通病”呢?

  1、“独我”行为

  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里的一切都理所当然是我的,好像从来没有感受到别人的需要。我的小床、我的电子琴、我的玩具、我的食品,好像没有什么东西不是我的。一个第一次随爸爸出远门的孩子看到火车茶桌上别人的食品拿起来就吃,就是一种典型的“独我”行为。

  2、胆小好哭

  整天只与父母打交道,一切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失去了动手能力,也没有与小同伴竞争玩耍的机会,变得胆小、害怕困难,一遇到挫折、痛苦就会哭。这是由过度的保护形成的过分懦弱。

  3、心理早熟

  早熟并不是缺点,许多才华聪颖的人都是早熟的`。独生子女的早熟具有“小大人”的特点。因为他没有与兄弟姐妹同级心理活动的交往,只得整天与大人打交道。爸爸为什么背着妈妈抽烟,爸爸妈妈为什么吵架,这些本不是小小年纪的人需要了解的事,他都了解,还参与意见。一个4岁的小女孩坐在沙发上评判爸爸妈妈争吵中的是非,让人听起来真要笑破肚皮,可孩子讲起来却一本正经。

  4、肤浅的知识

  独生子女看上去都比一般孩子懂事、知道得多,为什么说是肤浅呢?因这些本事、知识都是口头上的,并没有真实的体验,而且这些知识都是些非儿童性的道理、概念。用这些道理、概念作为与父母交际游戏的工具。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不起作用了。父母听孩子讲“大人话”可能喜得眉开眼笑,孩子的目的就达到了--用模糊的肤浅知识取悦家长。

  5、神经质,喜怒无常

  一不顺心就大哭大叫,发脾气扔东西,表面上非常主观执拗,样样事情自己说了算,否则就吵闹不休,而实质上是情绪不稳定,借机发泄。吵起来胆子很大,离开父母又非常怯懦。孩子所以形成脆弱的感情,是因为大人环境带来了孩子接受不了的刺激,孩子就像玩具一样的生活,得不到自然发展,加上父母不断“灌输”过沉的知识,这都对孩子神经系统的平衡带来危害。过多的“教育”、过多的刻板刺激造成了多得惊人的神经质孩子。

  6、身体和心理的娇气

  娇气往往只被人理解为行为上的撒娇、耍赖,其实娇气意味着软弱无能。现代家长往往忽视耐寒、吃苦、负重对孩子意志培养的重要性,这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能力,可惜的是独生子女得不到方面的锻炼。有人叹息,“现在的男孩、女孩已经没有上一辈人刚强了”,这句话并不是耸人听闻。受了别的孩子的气就跑到家里向妈妈发火,老师要他冲洗厕所就哭鼻子,这都是没志气的表现。

  7、性格孤僻

  独生子女整天关在家里,与外界和小伙伴很少来往。见到别人家的孩子来了可能开心得不得了,甚至当小伙伴回去时会拉着对方不放手。独生子女心灵的孤独是生活天地狭小造成的。独生子女孤僻的独特性是好自言自语,好像成人一样罗嗦,经常反复思考一个问题,过了很久,还会向爸爸妈妈问同一个问题。这种追根问底的特点,可能反映了孩子的好学,也许反映了孩子思维的呆板和不易转移。

【对孩子教育的指南】相关文章:

教育指南:好孩子的标准11-17

家庭教育不当的教育方法指南03-27

幼儿数学启蒙教育指南03-25

幼儿指南教育心得体会05-13

教育孩子的心得02-25

对孩子的礼仪教育06-02

孩子教育的心得03-21

如何教育孩子当老大的励志教育06-03

教育孩子的经典语录08-16

初中孩子的教育心得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