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

时间:2022-04-06 16:59:49 读书笔记 我要投稿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读书笔记,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论语读书笔记通用15篇

论语读书笔记1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学而第一,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为政第二,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里仁第四,主要讲仁德的道理;公冶长第五,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雍也第六,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述而第七,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泰伯第八,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子罕第九,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乡党第十,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颜渊第十二,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子路第十三,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宪问第十四,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卫灵公第十五,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季氏第十六,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阳货第十七,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以及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也记录了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子张第十九,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尧曰第二十,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而后时不时的实习,不一样是很令人自得其乐吗?有同道从远方来,可以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不一样是很令人拍手称快吗?别人因为不了解我,而我能够做到不怨恨、不恼怒,不一样是一个谦谦君子吗?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抱着学习的心态则不顽固。信奉忠信宣扬忠信。不要跟和自己志向不相同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自重威严、好好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全科5班 胡徐静 13810531

论语读书笔记2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笔记】夫子言此四端,乃学人之常理,人之常经,故夫子谆谆以教。修德,以日新;学以日进;闻义而行之;不善而改之。

  7.4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译】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笔记】志怀天下不见用,也不影响夫子闲居之心情。能安住当下,同样需要心志笃定的,若多欲又如何能得申申夭夭之态呢?夫子之道,能退能进,进则以济天下,退亦足养乎身心。有大志,而不为大志所累,方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功夫。

论语读书笔记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觉得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就是君子的风度吗?

  “论语”,有些人念成“论(lùn)语”,也有念成“论(lún)语”,小时候上学时,老师教我们说,就应念第二声“论(lún)语”而不就是第四声“论(lùn)语”,其实,也不能这么绝对,念第四声“论(lùn)语”时,“论”就是“讨论”的意思,“语”就是“对话”的意思,念第二声“论(lún)语”时,“论”就是修改,“语”就是对话,即把很多对话修改起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上学时,老师教我们的(当然课本上也就是这么写的),这句话就应翻译成“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就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吗?”此刻想想,这翻译的好扯哟,并且逻辑上也讲不通啊,谁说温习功课就是一件高兴的事啊!其实“时”在古代很少当“经常”讲,翻译成“适当的时机”更好,而“习”呢,翻译成“印证练习”更好,而不就是“温习”。所以,按傅佩荣的观点,这句话应翻译成“你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在适当的时机去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

  “君子”,最初的意思就是“君之子”。“君”代表贵族社会里那些有身份、有背景的领导,天子、诸侯、卿大夫,都称为君。他们的子弟称为“君子”。之后孔子把这个词的词义扩大了,指一种德行完美的人。

  “子曰”的“子”,在古代本就是一种身份,如“公、侯、伯、子、男”中的“子”,之后在民间就把“子”当老师的称谓了。

  “朋友”,同一师门为“朋”,志同道合为“友”。此刻的“朋友”就就是一般交往的人。就像“同志”一样,志同道合才能称之为“同志”,而此刻只要不就是“阶级敌人”就就是“同志”,“同志”如今还有同性恋的意思,此刻很多词都被用滥了。

论语读书笔记4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资料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资料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所以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所以称为“语”。

  细读论语你会发现,它的字句带着温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的字句怒斥小人:“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它亦教你做人之本:“乃孝悌之道也。”它会带你去看过去的读书人即使贫寒也不觉的苦难:“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愁,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那里你会听到人性之美:“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你会感悟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儒家出世之道!

  其实论语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更要追溯到它的源头孔子。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影响了几代人。是否还记得那一次目光的回留,是否还记得那一次仓促的逃离,辗转14载的悲苦让他渐渐明了自我的路。重回故国,便著书立说造就了古典文学史上的精彩。所以你在《论语》里会听到呼唤,会看到期盼。那是——谁在呼唤?谁在遥望?又是谁在期盼?答曰:《论语》。是了,思念穿越千载滑落成黎明的露珠闪耀在新的时代。站在历史的肩头挑灯回看,那经世之语正向我们缓缓走来。

  《论语》中有一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主动进取学习他人的'优点,同时对于身上存在的问题也要进取改正。这样的方式会让自我更快的成长起来,而在当下这样地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的生活被忙碌充斥,难以让自我静下心来去思考反思,长此以往会让自我变得心烦气躁。这也正是为何社会在大力推广大众阅读的政策的原因,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很好的看到自我的问题并很好地处理又怎会徒增烦恼思绪呢?

  时光往往在你不经意间从你的指缝中溜走,何以让这些时光于你的人生有意义呢?曰:阅读,阅读经典,阅读《论语》教你做人,教你读书,教你处事……正如那句天地变了,人也在变,真正亘古不变的是书籍,是深刻的道理,是那些能够真正滋养心灵的东西。《论语》这部经世之作里蕴含的哲理从未变过,但却使我们的生命得以改变,让我们变得愈加丰厚愈加灵秀。于此,我们便可懂得“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意义了。你在书中浸润学习会渐渐改变你的心性让你变得更为成熟稳重亦会改变你的容颜。

  在论语中浸润的久了你会发现古人的智慧无以言说,那一句句简短而又精妙的语言道出了至臻之理:《论语》的美是晶莹剔透的,是折光闪烁的,亦是直指人心的,这样的美经历了岁月的磨砺,走过了时空的隧道,来到那里与你相遇。所以好好珍惜这样的古语。因为古语之所以流传便有其道理,古语被受推崇便更值得我们去品读,阅读经典,阅读每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论语读书笔记5

  这个问题现在突然问自己,还真不好回答。快四十的人了,现在想起来读这本书,是不是太晚了?这本书可是古时候小孩子就开始读的书,甚至是倒背如流啊。

  没有办法,谁叫我们这一代人是在五四运动和文革打到孔老二之后才长大的,原来的教育制度里,缺少聆听孔老二教诲的机会。所幸的是,现在还没有到老糊涂的时候,还是来得及把这一课补上,甚至可以说是为我们的下一代去读。

  社会上开始流行读国学,我也赶个时髦吧。

  其实至少是在15年前,我就已经读过论语,可是当时读过就过了,没有想过什么。在后来的读书生涯里,也经常碰见过孔老夫子的身影,可从来就没有往心里去,直到最近两年,才开始逐渐对孔子有所兴趣。

  10几年前最先开始是老子的《道德经》,然后是南怀瑾的《老子他说》,最后是《论语别裁》,突然对孔子产生了兴趣。再加上现在有些言论对孔子的思想提出了复兴的意思,我也不能落在后面,得加油啊。

  很多人对现在社会的一些现象不满,提出了只有孔孟才可以挽救时代的危机,特别是金融风暴后,这种言论日益蔓延,我就想看看孔子是不是真的是时代的救星。

  以前读历史的时候,对汉朝有些了解,这是个在中国很有特色的朝代。秦国以法治国,统一了中国,从现象上看,好像是法家战胜了儒家。可是秦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刚下了台。

  汉朝接替了秦朝的统治,可汉朝开始并没有采纳儒家的思想,相反,采取了另外的道家思想,这也是当年和儒家争鸣的又一大门派。只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才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

  在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儒家思想几经沉浮,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要不是五四运动和文革的打到孔家店,也许,我们现在的教材里会有很多的孔子言论。

  现在的中国,也是经历了100年的磨难后才新兴的国家,经过了70年的发展,国力渐渐强大,像极了汉朝。看上一个70年,我们也经历过汉初的艰苦朴素,现在好不容易有了点积蓄,是不是就和汉朝一样,开始要搞搞孔孟思想了。

  这个问题要等我看完书才说。也许看完书也不知道。先试试吧。

  第一次正儿八经的看论语,是在看完《大学》和《中庸》之后,严格按照子程子说的,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指《大学》)存,而《论》、《孟》次之。

  看完以后,有了个疑问,书里说的话我都懂,没什么难的,空洞的很,不就是一些大口号吗?什么要孝啊,忠啊,信啊,这谁都知道。这样去喊口号,我也能写《论语》,说不定我的口号比孔子的还要响,还要全面,毕竟我们还喝过洋墨水,见过美国,英国,德国啊的一些文化,地方没去过,可总见过猪跑吧,喊一句真善美,谁敢说我不对,就是和全地球的公民做对。

  回头一想,如果真的这么简单,这本书就应该早就被中国文人烧掉了,怎么会成为官方的教材。中国古文人一点的不笨,比现在的人聪明,中国的古文化中的东西,现代人都不一定搞得懂。看来是我没有搞明白,再来。

  又读了好多遍,看了看什么朱子的注啊,郑玄的注,程子的解啊,还有一些大师们的解啊,说实在的有些地方也没有完全明白,总觉得这本前言不搭后语的语录,太杂,太乱,不知道该怎么去把它联系起来。

  看样子还是没有弄明白,再来。

  又读了好多遍,这一次又翻看了很多人的论语的理解,渐渐的开始有些体会了。可是体会这个东西,有时候在,有时候不在,当时想得好好的,过了几天,就忘了。看来,功夫下得不够深。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把读书的体会都写下来,以后读着写着,说不定就有那么一天,来个豁然贯通呢。

  自古书生指点江山,多半是胡扯,只有是学到位的人,才可以看清楚世间的恩恩怨怨,我就把这当作一个目标吧,希望自己能有那么一天。如果到不了,就当是多学点,自娱自乐做个秀才吧,在家里教教儿子,和老婆吹吹牛,以供笑谈。

论语读书笔记6

  暑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了《论语》,它像一个无声的智者,教会了我许多道理,让我深受启发。它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儒家风范,还知道了做人要守礼仪,守诚信,要自强不息,乐于向别人学习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知之为知之》,它是这么说的: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的意识是: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这就是孔子教给我们的,一种实事求是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知其不是,才能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说过:“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最有智慧的人往往是最谦逊的,这也正是他们伟大的地方。

  在《论语》里,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过则勿惮改》,里面是这么说的: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我理解为:孔子说:“君子如果举止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和威望,而且学问也不会牢固。行事当以忠厚诚信为本。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错不要害怕改正。”我心想:如果一个人要交朋友,那么他一定会交一个比他好的朋友,但优秀的'人就会因为他不够好而不和他交朋友。想来想去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么做会导致人们不再有朋友!这么大的发现,怎么能不告知妈妈呢?二话不说,我立即飞奔到妈妈面前,把我的发现告诉了她。听我说完我的发现后,妈妈笑着告诉我:“傻儿子,孔子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要和自己自同道合的人交朋友。”我这才恍然大悟。

  《论语》中,还有许许多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让我受益匪浅,它让中华民族深邃的思想和智慧渗入我的血脉,伴随我茁壮成长。

论语读书笔记7

  有缘来品读《论语》一书,便深深的为它所吸引。语文课本中,众多文言文名句都出自《论语》,便在初中就对这本书有着浓厚的好奇感,品读中华的博学经典,感受着历史传承的美德,使我对这本书流连忘返,对有着一层面纱的中国有着更多的追随兴趣。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对孔子所言的摘抄与解析,在这本书里有许许多多的哲理意义,有亲情、友情;有尊师重道、学习方法、思想品德,无论你现在需要被解答什么,放下焦躁的心,跟着《论语》,你便有答案了。

  《论语》中,使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学习和亲情了。

  首先来说学习,无论你是小学刚进校的孩童,还是头发斑白暮暮迟年的老人,你都要学习。学习是没有年龄的分界,就好比美丽的音乐没有时间和过节的局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年龄不是问题,一心向学者总会用那么个“毅”,更何况“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再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学过的知识,更是有着新的理解与体会——为学常温自有境界。

  孔老先生是个十分重视学习的人,他认为学习不仅能获取知识,而且是一个人内心快乐的源泉。人活在世上如果能通过学习每天都能对世界有新的认识和发现,并且有所感悟有所体会,才真正算是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当你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悟的时候,才是对于世界有了自己的思想,这个时候世界才真正属于你,你会体会到一种智者的欢悦,它涵盖了三重境界,当我们学习时,我们要懂学、会学、乐学——只有懂得学习,学会学习,乐于学习才能真正了解了学习的真谛。

  学习中还不忘多多反省自己,不光学习要反省,事事也要反省。常常反省自己可以使自己的'思路明朗,让自己的作为不失君子风范,人缺少了自我检查和约束的精神,才会让社会变得污浊如泥潭。孔子对待反省有着严格的自我评价与领悟,故《论语》中写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有了反省,做事更要严谨,不要有丝毫纰漏,自我反省正是一种少犯错的措施。

  亲情为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之一,报答更是对亲情的最好时机体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世间众事皆有报答之感情,真情往往最重要。孔子讲述了一系列有关亲情,为的便是让弟子晓得为人所应有的本质,不要忘记中华伟大的情怀历史。亲人们将我们抚养长大,我们的报答之情不应去学,应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亲人的陪伴是莫大的幸事,有何理由要去摧毁了它,要去蔑视这海上漂浮的冰山——它小么?哪儿小?

  《论语》一书的只是道德更是多之又多,领悟的所感只是微微一点罢了,孔子十七岁便身为人师,几乎可以说是用尽一生来教育弟子,其语被记录作《论语》,由此可见孔子作为古代士人之地位,更何况其不仅知道做人、育人,也通晓琴乐、书礼,可谓人才。

  品读历史经典,感受了千年的历史传承,就像先开神秘面纱的一角,同时又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来自圣哲的洗礼和熏陶,沉迷在书中,无法自拔。

论语读书笔记8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论语读书笔记9

  为政篇虽“为政”,然其中之理非只涉为政也,凡管理、修身、识人、行孝、为学等亦可于其中见道,学者宜合自身以明窥圣人之理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出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务众。”--《四书章句集注》

  政者,正也,谓正人之不正。“正”字上面的“一”意为持中守一,下面是“足”的象形,意为行、做,所以正的意思就是在前行做事的过程中要保持平衡守一。“政”右边是反文,其象形是执条鞭。所以为政最重要的就是“拨乱反正”,即把不正的扭转到正道上去。怎么做到这点呢?用冷冰冰的刑法,还是以德服人?

  “政”字小篆

  答案显然是后者。那什么是德呢?德者,得也,谓心之所得。“德”字左边为双人,意为行走,右边是上“直”下“心”,正直之心,所以德就是保持正直之心行为,这样心也能有所得(德)。

  “德”字小篆

  把德比作北极星,有以下几点根据。一是在于北极星的指向作用,德也一样,对人民具有导向教化之用;二是北极星是众星的核心所在,是他们的中心,德亦是为政之核心;三是北极星终年泰然不动,而众星动之,德也要保持静安,治国具体的政策、方案等围绕着德可随机应变,但不能超乎德之边际。再把“为政以德”这件事或这个人比作北辰,那众星就是群众了,“为政以德”必然光辉照见群星,他们也因此拥戴你(共之)。所以有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出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务众。”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极星和北斗七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志矣。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事无所守矣。天命,即天道之流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固也,知此则知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四书章句集注》

  此为先师孔子对自己一生境界提升的概括,且夫圣人之境界甚高,则当顺时而次进之,能至何即为何,盖其相上远,非我等凡俗易参悟体会也。

  “志”金文上为“之”下为“心”,“之”是“足”的变形,所以“志”就是心之所往的'意思。十五志于学,即心向于学(觉),学有见道,是为觉悟。

  “志”字金文

  见道后当立身于道,三十而立是为固守正道,非今之肤浅意也。不惑则心上无或,明万物当然之理,遂有道充于心而不必守。事物之理皆天赋之,天命,是天赋万物之使命所在,既知天道,则有天道固万物之理,又胜于不惑矣。“听”繁体如下,耳下面是“壬”,其象形是人立在土中,寓意德扎根之深(亦有善之意),耳右边是德的右边,是为正直之心。

  “听”字繁体

  耳顺即听之也顺,知天命后还要脚踏实地去践行地德,孔子就是五十才周游列国去实践,花了十年乃修成耳顺。欲而当于理,天理也;欲而不当理,人欲也。欲之上天理也,欲之下人欲也,孔子之欲为上,心已通天理,岂会逾矩乎?圣人的境界是愈来愈超凡开阔的,欲穷其道,则既不可骄恃自满,亦不能妄自菲薄,当潜心虔意体悟修炼之,至于何般地界,皆为己之福也,岂非圣人之恩德乎?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由,从也。事虽为善,有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安,所乐也。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此,则亦伪耳,岂能久不变哉?”——《四书章句集注》

  此为圣人辨识人之三层根据,一层胜于一层也。“视”甲骨文写法上为“示”下为“目”,意为眼睛看见天地日月星,这是较为概括的象,故而视人之所为善恶较为容易。

  “视”字甲骨文

  “视”外之善恶还不足,还要“观”内心之所由。“观”的象形是猫头鹰,猫头鹰在晚上视力特别好,观比视而言需要聚焦,所以更为细致,或许是观人心太难,需要从更多更细致的地方去观。如表面虽行善事,然内心本源非善(如为私欲所累),此伪善也。

  “观”字甲骨文和金文

  心有善且行善事而心有不安,盖未能融会善于身心也,尚有不足。“察”是在屋子里祭祀的意思,面对列祖列宗之灵位,需要虔诚静安去与先祖感通,方能有所察觉,“察”就比“观”更深入,沉静地去“察”人是否安心于善,能安才是真善。心安泰则善不能移,身安乐则善充其体。由此可见,识人(是否善)也不易,真善亦有难,学者当见善思齐焉见不善而内自省,以求尽善。

论语读书笔记10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説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皇侃《论语义疏》本“説”字作“悦”。古喜説、论説同字,汉后増从“心”字别之。《尔雅释诂》:“悦,乐也,又服也。”《孟子·告子上》:“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此章所言,归结为一个“悦”字,正是孔学之宗旨。学、习、朋、人,俱为“悦”字立说。

  末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与此形成呼应,“知命”对“不知而不愠”,“知礼”对“学而时习之”,“知言”对朋、对人。“知命”为总说,“知礼”、“知言”为分论;首章由分而总,意在发挥,末章由总而分,旨在归结。礼悦鬼神,言表心声,乐天知命,在在与“悦”相关,全部《论语》似是要阐明:人生在世,唯悦可求,以悦为旨,何以能悦。

  天地之大德曰生。不知生焉知死?孔学门径在于人“生”而不是人“死”上广研深探。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常人言富贵可求,但求神拜佛者所求多为富贵,为何?富贵在外,难由自主,标准依人,难达目的,唯有依靠神灵,方可立定心神,以为富贵可期。死亡一样,不可求免,亦不可求时,病夫寿延,壮夫早夭,求仙适以伤身而短命,健体恰至弱神而遏寿,事例太多,也许只有自杀方是扼住了死神的喉咙,所以有人说自杀才是自由而死的方式。但求死不得的事情也很多,并且求死本身恰恰是求生的'一种方式,舍生取义,杀声成仁,或者就是为情而死、赌气而亡、厌世而殇,缘于知生或不知生,都已超出常人所期“死而可求”的范围。所以,求富贵不如从所好,求死不如知生,后二者都直接表现为“中心悦服”;孔子正是深明于此,方有此章之言,说出“悦”为宗旨,又发明何以能悦;其弟子亦明此,故《论语》编次,开门见山亦卒章显志。

  朱子曰:“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者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毛奇龄《四书改错》批评朱子把这里作实字的“学”误为虚字,也就是把名词误为动词,“学者,道术之总名……以学道言,则大学之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是也;以学术言,则学正崇四术,凡春秋礼乐,冬夏诗书皆是也。此则学也。”不错,以“学”为“效”,可效善,可效恶,而所谓后觉效先觉,于原文无有,纯为宋儒发挥。而“学”为“道术”,正是“时习”之内容,整理、学习前人积累下来的东西,遵学习之次第、守学习之时辰,无求富贵而“禄在其中”,无心虑死而生涯漫度。道术广博,人人可从所好,漫度人生,践生即为知生,得如此,不亦悦乎?不过,世运难免变迁,有时道术贬为秕糠,唯人心之一善可以品质长存。学为圣人,世之变迁、毁誉莫动,不亦悦乎?所以,程郁庭虽然肯定“毛氏讥之是也”,但仍以为“以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为学,则精确不磨”。康长素也以学为学圣人,但目的不为明善复初,而为“时中”。“时当乱世,则为乱世学,时当升平太平,则为升平太平学,礼时为大,故学亦必随时而后适”,因时治学,“阖辟往来莫不自在”,不亦悦乎?长素的发挥是更远了。但得圣人之心于千载之后,其乐何言?所以,很难说朱子、毛氏和康子哪个更能体会到《论语》此句之意,但无论哪个角度,一个“悦”字都在贯彻,圣人可学与不可学皆于此可见。

  《白虎通·辟雍》引《论语》“朋友自远方来”,可证上句“学”为实词有据。郑康成注此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有说鲁论语作“有朋”,何晏《论语集解》采之,通行于世。朱子注:“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这里,“朋”实兼“同门”、“同志”二义,甚至更可引申为所有人。《尔雅·释诂》“类,善也”,朱子以人性皆善,同类即同善,明清时各地有很多同善会,入会不以士绅为限。朱子引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康长素注“朋,群也”,曰:“恶独而贵朋,所以合乎群,合小群不如合大群,其学愈高,其用愈远,圣人则合亿万世界,亿万年载之众生,咸从其教,尽为之朋。其朋无尽,其乐亦无尽也。”朱子、康子俱申圣人推己及人、远近信从之意,但一个重个人,一个重社会,一个重善,一个重用,圣人此句尽得发挥。不过,刘逢禄《论语述何》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天下之善士故乐。”有朋自远方来,倒不一定是名声大了,别人自来,而可能是“圣人无常师”和主动招朋唤友。《孟子·公孙丑上》:“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孔子最是仰慕大舜,其语当有招朋而朋至之意。有人以此句应《礼记》“礼闻来学,未闻往教”,实是窄了孔子之意,孔子周行列国数十年,何尝不是舍己从人,行教天下?由此可论“知言”。《孟子·公孙丑》:“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又《周易·系辞传》中孔子说:“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故俱因孟子解而理解孔子的“知言知人”为“言有是非,故听而别之,则人之是非亦知也”。但《说苑·杂言》载孔子曰:“以富贵为人下者,何人不与?以富贵敬爱人者,何人不亲?众言不逆,可谓知言矣;众向之,可谓知时矣。”又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又《荀子·非十二子》:“言而当,知也,黙而当,亦知也,故知黙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可见,知言为知道自己言语得当而得人。察言观色,智者能之,多言而类,唯圣人能之,“不知言”正是言出逆众,朋不远来,人不信从,自然是“无以知人也”,乐从何来?

  学而时习可以知礼,立己;朋自远来可见知言,立人。立己而立人,正是能悦之门径。觅此门径,我们来看此章总说。何晏解末句为:“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有所不知”可以是不知学,也可以是不知我。孔颖达疏正是包含此二义。朱子《集注》取尹氏语:“学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愠之有?”则“不知我”落筌。人不知学而我不愠,是不责全求备,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是知为学在己;前为立人,后为立己,“不愠”则全有之。孔子生当春秋之世,其时礼崩乐坏,道术少人循序应时而学,即学亦为富贵、霸强而学,此为不知学也;其时,世之天子诸侯不知孔子,并弟子朋友亦难见知,此为不知我。当此情况,唯乐天知命并存立己立人之志,有一得则中心喜悦,方能心中略无不平之意(朱子曰:心中略有不平之意便是愠),孔子能之?以“不亦君子乎”勉励弟子?梁清远《采荣録》:“《论语》一书,首言为学,即曰悦,曰乐,曰君子,此圣人最善诱人处。盖知人皆惮于学而畏其苦也,是以鼓之以心意之畅达,动之以至美之嘉名,令人有欣羡之意,而不得不勉力于此也。此圣人所以为万世师。”如此说,圣人倒如以科举诱天下英雄入我毂中的唐太宗了。其实,科举之外,英雄无数,以利诱也好,以嘉名诱也好,终是诱得一时或诱来庸懦,孔子只是启人从所好,启人乐生,启人知礼知言立己立人,归结起来就是启人乐天知命而已。能乐天知命,孔学“悦”之宗旨得也。

论语读书笔记11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就是妈妈特意从书店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就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就是一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就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就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就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就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读书笔记12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儒家思想也成为历代统治者统治国家的思想。《论语》及其意义不是我们所能评价的。而我看论语,体会到得就是《论语》中的忠君、爱国、孝敬父母长辈、义气对待朋友,讲诚信,对个人的要求,还有对学习方法的说法等等。

  第一章的第一篇《学而》的开头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了又时常温习,又能从已经学过的知识里得到新的知识。这也说别把学过的知识给丢掉了,经常拿出来温习,那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朋友来请教他,他不倦的给人讲解,就算朋友不理解,他也不会觉得厌烦,这就体现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更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的主张,对我们也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的。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忠于国家,首先得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才能做到不犯上作乱,如果连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都做不到,又怎么能做到服从统治者呢?《论语》中孔子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师长。“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等等。而这是他所认为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本,而这体现的正海他得“仁”的思想。

  孝顺长辈,他指出,父母在家就不要远游,“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他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才算尽了孝道。”还有:“(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这些都是他对孝道的理解和阐释,而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反省的,当今社会,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多的被人忽略了。

  对于朋友,首先要讲诚信,他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义气、诚信成了与人相处的基本,这与现在的“要别人尊重你,你就得先尊重别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孔子的思想,认识和见解到现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很多,值得我们反

  省的也很多,在现在的社会里,我们缺失的'东西实在太多,而现在提倡文化治国,就是复归我们的传统文化,而儒家的“仁”的思想正是我们需要重新找回,并学习,继续传承的东西,我想这对我们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我现在看到的只是《论语》里面最表层的东西,甚至连表层的东西都还没看到。我对自己的知识体系,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论语》里的思想更使我需要学习的。

论语读书笔记13

  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只是它把你内心深处的良知给激活了。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段段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编纂,后来记成了《论语》。

  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一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一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有一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一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

  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论语读书笔记14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第十一)

  上面是一段常被人们引用作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注意过其中体现出来的孔子对矛盾的处理方法吗?冉有遇事犹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治长第五)。“退”和“兼人”(一下子激动能顶几个人)都是偏向了极端。所以孔子对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问给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当然是让他们回到矛盾的平衡点上去。

  说到这里,岔开说几句。因为孔子教导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对弟子所说的某句话往往是针对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说的,我们不能将某一两句话抓住看作是孔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甚至抓住几章中孔子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得出“《论语》是矛盾的”的结论,而应该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我们应该相信,整部《论语》应该是统一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节,更不应该断章取义地作训诂学上的文章。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我们要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我将孔子这六类人的对举看作是对第一条标准的具体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线。我觉得以上这两条标准非常符合孔子对“仁”的追求。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细目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渗入了他的这一标准。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

  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观上也有体现。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这毕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现实中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优势互补。这样,我们就可避免偏执。

论语读书笔记15

  对于《论语》,我们并不陌生,可是真真正正坐下来阅读它还真的是第一次,可能我们对于《论语》中有很多经典名句很熟悉,但是你从深处挖掘一下,就会发现其实这些最简单的句子里面蕴藏着最深刻的道理。

  《论语》是一本记录圣人孔子言行的书。在读了之后,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理想和抱负,而且书里面也记载了很多他教人的道理,并且他也十分严谨的规范自己,以自己实际行动来做出表率。我想:他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圣人,就是因为他把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成了我们现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孔子的言论很多,而我在这里只是把读到的一些我自己很有感触的话想要拿出来分享一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比如说:饥寒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耻辱是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把它强加给别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自己的利与害想到对别人的利与害,多替别人着想,这是终生应该奉行的原则。这句话其实说着很简单,但是在我们做起来总有一些困难,可能我们现在强加给别人的不是有形的物体,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在无形中把一些情绪强加给别人,就像我们经常说的: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我想这个是不可取的,所以这句话依然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态度。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任何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性,在学习上我们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在工作上我们同样要这样,很多人都想着我们做到怎么怎么样的业绩,可是光想着怎么样能够快点的完成目标,做出成绩,却忘记了很多事情基础很重要,过程也很重要,只想着快点到终点,而忽略了旅途中的风景,我想这并不是成功。很多时候,我们要放平心态,规划好,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实现,这样才会看到更美更长久的风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喜欢享受生活,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吃喝玩乐上面,等到年龄大了,才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实现,心里就有很多后悔,可是时间却在也回不去了。看着孔子说的这句话,在当时的社会,孔子都有如此感触,说明无论世界怎么样发展变化,真理的东西还是永恒不变的,而我们也要时刻谨记这句话,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来后悔。

  我读了《论语》后,知道里面很多道理放在我们现今社会还是经典,而且也是我们要做到的,就像于丹老师说得:《论语》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它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论语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论语读书笔记08-11

论语读书笔记08-23

论语的读书笔记02-24

《论语》读书笔记11-14

《论语》读书笔记09-22

关于论语读书笔记06-15

《论语译注》的读书笔记04-01

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5篇12-21

论语读书笔记2篇02-18

《论语》读书笔记5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