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时间:2023-11-21 09:56:32 兴亮 教育 我要投稿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孩子动手能力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

  讲清目的,激发兴趣

  人和其他动物相比,最明显的特征一个是脑发达,一个是手灵巧,其他的器官其实大多是不如动物的。所以动手能力是人一生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在家庭中,孩子在经济独立之前一定要先生活自理。剥夺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权利,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可以一点一点的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先从洗衣叠被开始,再学其他的东西。

  动手劳动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它会让孩子感到疲乏和劳累。但是劳动也是会有收获的,当孩子看到自己创造出这么多劳动成果的时候,就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而这种满足会推动孩子进一步喜欢劳动,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习惯。

  具体指导,技能训练

  家长们应该认识到一种新的动手能力都是需要一些原有动作为基础的。比如说打字的第一次练习,如果当初学过钢琴之类的,其中所包含的按键动作就会对打字有所帮助。所以,孩子从小就培养各种动手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大有好处。

  有的时候你还会发现,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到某一阶段可能就出现停滞不前的情况。在这个阶段,家长要继续的鼓励孩子,不要放弃,要一直坚持下去。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就会出现质的飞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

  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一定要持之以恒,要让孩子顺其自然的通过高原期,由技能转变成技巧,熟练掌握。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绝对不行的。所以,家长们必须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有机会参加各种活动,促使他们能力结果的合理发展。

  家长们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曾经说过:“孩童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上,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但这一切都取决于父母在儿童教育中所要达到的目的:父母的倾向是要使孩童强壮、勇敢、独立自主、能够应付一切情景,还是倾向于保护子女,使他顺从听话,对实际生活完全无知。”

  日常生活当中,很多父母对孩子过度的保护,逐渐的将孩子培养成为了一个“巨婴”,导致最后孩子无法独立生存,这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因为父母的教育理念出了问题。

  之前有一个新闻报道《吃饭穿衣都要管!28岁小伙被逼婚后爬上窗台:我妈管我10年了,实在受不了》,小伙被成功解救之后,告诉民警,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无论大小的事情都会被自己的母亲管,导致他在生活当中根本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这让他内心当中都有些受不了,所以才要想着跳楼来解决。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2~3岁后,就会产生一种决定性的改变,从生物性依赖转变为一种包括了心理、智力及精神生活的依赖。这种变化一直持续,直到儿童成熟至青春期,并且能够自己为生为止。但事实恰恰相反,直到20岁或更大时,父母仍然视孩子为婴儿。

  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因为对孩子进行“包办式”的教育,导致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动手能力更差,甚至在孩子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当中都很难融入他人的圈子。

  而那些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的孩子,因为动手能力的加持,越发地表现出更多的乐观和自信,对于生活当中的各类活动也能够踊跃的参加,并且能够保持更长时间的专注力。因此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夸奖。

  家长在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时候,其实可以选用著名教育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方法。

  知行合一是什么?

  1.“知”即为良知

  “良知”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其中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所不虑而知者,凄凉之也。”说人的良知其实本身就存在,并不需要从外界进行获得。

  很多时候良知就是我们心中的理,只有“知”自己之后,才能更好的进行为人处事当中的“理”。这样也有助于减少我们生活当中较多的烦恼和焦虑,更真诚地遵循自己的本心行事。

  2.“行”即为行动之外的意识

  王阳明“知行合一”当中的“行”,并不是潜显意识当中行动、举措,更多的是将“行”融汇到良知当中,是一种道德的践行。

  《左传》当中说过:“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简单来说道理即使都懂的情况下,如果不做出一些行动的话,也依旧很难变得更好。知而不行,是无法领略更多的真知的,只有知而行之,才能更好地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

  3.知行合一在教育当中的作用

  知行合一应用到教育当中时,更多的是指应该对孩子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孩子建立更多的良知,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只有孩子了解到更多的良知,朝向正确的方向进行发展,才能更加茁壮的成长。

  另外知行合一,更多的是指对孩子教育过程当中应该采取引导孩子自主思考的办法,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让孩子浮于表面的了解,却没有真切的学习到实干,很多时候孩子都获得了不少了理论知识,但是却没有付出“行”的过程,这也导致很多孩子只停留在“纸上谈兵”。

  不少的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当中,忽略了孩子在接受支持的过程中是否快乐,能否进行独立的思考,一味的只重视孩子的卷面成绩,却忘记了孩子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真正运用到生活当中的还是孩子的动手能力。

  王阳明曾经说过:“学习贵在自得于心”,孩子们应该为了实现父母的期望而成长,更多的应该是在父母的教育引导之下,明白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去做到“知行合一”才行。

  另外也可以引导孩子在“做中学”的方式,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什么是“做中学”?

  “从做中学”是20世纪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关于教学的核心原则。

  在杜威看来,很多时候“知”和“行”应该是紧密连接的,而“做中学”能够更好的实现知行合一。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认为孩子应该是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家长们应该让孩子更好的感受这个成长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成长的结果。

  一定程度上,从心理和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手和大脑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关系,手指的行动也会促使大脑皮质兴奋,进而能够刺激大脑皮质的兴奋程度,在大脑皮质兴奋之后,也能够更好地调节手指的活动,提高手指的灵巧性和协调性。

  在孩子进行动手训练时,能够使整个身体的感知投入到活动当中,将会提供孩子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表现空间。通过各种动作去感受、思考、行动,训练了他们的触觉敏感度、手眼脑的协调、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的“做”与“学”都实现了。

  家长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的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1.根据孩子实际的情况,鼓励孩子“自己干”

  一定条件下,如果家里的空间允许的话,家长们可以为孩子设立一个独立的“小天地”,给孩子投放一些孩子能够使用的工具,让孩子在这个空间当中,能够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在给孩子进行投放工具的时候,家长可以引用一些能够培养孩子自理生活方面的玩具,以及小型“家庭式”的玩具,让孩子从实际操作当中,能够感悟真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让孩子自己“当家做主”,不断的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2.创作更多的亲子活动

  家长在引导孩子做手工的时候,可以首先了解孩子对什么东西比较感兴趣,孩子真正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为孩子提供一些适合孩子进行动手的工具。

  例如家长在给孩子提供工具时,可以引用一些“拼色玩具”、“组装玩具”,这样在提高孩子动手能力的过程中,也能够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

  另外,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玩玩具,营造更多的亲子活动,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让孩子和家长都能够在其中开心,快乐。

  3.多和孩子进行交流,进行互动式的指导。

  在鼓励孩子操作的过程中,家长也应该更多的引导孩子手脑并用,在思考和动手当中进行“玩耍”,促进孩子多感官进行参与,让孩子的身心都能够进行协调发展。

  而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家长应该适时的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和孩子进行“沟通式”的玩耍。例如孩子在玩进行组装的玩具时,家长可以适时的对孩子进行提出一些问题:“怎样才能够更好更快的组装好玩具呢?”引发孩子的思考。在孩子进行充分的观察之后,和孩子进行讨论,之后再和孩子进行实际的操作,帮助孩子能够在玩耍的过程中提升智力的发展。

  家长在引导孩子“玩”的过程中,其实也在一步步的引导孩子进行思考以及动作能力的发展,帮助孩子建立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以至于孩子在未来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手足无措。

  《父母:挑战》当中提到:由于生命死于全然的无助,而后整个成长过程又承受了一连串令人沮丧的经历,所以孩子需要明确、刻意以及持续的鼓励,从而发展出自信、力量、社会兴趣、自立,以及成功应对人生所需要的一切技能和能力。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相关文章:

培养孩子动手能力的好处06-01

孩子的动手能力怎样培养06-01

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03-24

有关怎样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06-01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05-08

要怎么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呢05-31

如何正确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呢05-08

懒妈妈应该怎么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06-01

四招教你如何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