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教育这样培养孩子的挑战精神

时间:2024-02-21 11:37:09 博耿 教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美式教育这样培养孩子的挑战精神

  当孩子慢慢长大,考验才刚刚开始,也会面临许多的挑战,面对挑战时,美式教育是如何让孩子拥有自我挑战的勇气,并勇敢地跨出第一步呢?

关于美式教育这样培养孩子的挑战精神

  提供机会让他大胆尝试

  美国的父母喜欢大撒手,觉得小筋骨就要经得起历练。社区里的户外儿童游乐场里有很多适合小孩子钻爬滑跳的运动器材,好多时候看到家长带着刚会走步的孩子去玩。有的家长让小孩子爬上高高的攀爬架,即便看上去摇摇晃晃,却从头爬到尾,看的人心脏都快停止了。再大一点的孩子,喜欢爬到很高的滑梯上去玩,而家长任由孩子爬上爬下,跌倒,坐起,站立,却不去阻止。甚至有的家长准许孩子在滑梯旁的爬杆上做翻滚动作,即便是摔倒了,擦擦眼泪站起来,继续前行。这些表面看来“狠心”的举动,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孩子敢于挑战自我的能力,通过不断挑战自己的体能极限,锻炼和坚强心智。

  用安全感来克服心理障碍

  在培养挑战精神的同时,美国父母也教孩子正确的游戏规则和保护自己的方法,为他们提供满满的安全感。因为有安全感的孩子更容易战胜恐惧,更愿意接受挑战。尤其是体能方面的挑战,带孩子去游泳,看到隔壁泳道的白人爸爸正在教她的女儿学游泳,孩子对水有些恐惧,爸爸尝试让她靠辅助工具漂浮在水中,看的出小女孩紧张不已,白人爸爸耐心的俯下身子,口中说的最多的就是:“你是安全的,因为我正接住你”。“我的手一直没有放开,你只要闭上眼睛,享受在水里的感觉就好了。”这些话对于孩子来说,就象安慰剂,帮助他们克服心理的障碍和恐惧,让他们相信,无论发生什么,你一定会在他身边。

  增强受挫能力

  孩子在挑战的过程中,特别是不顺利时,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给予正面的引导来调整和消化他们的负面情绪。直排轮在美国小孩中是很流行的一种运动,这种运动既刺激又具有挑战性,孩子不仅需要掌握速度和平衡,还需要学习如何在挑战中面对挫折。我家邻居的妈妈把孩子送去学直排轮,在她看来,随着儿子即将上preschool(大班),现在的年纪正好适合这一类型的活动。更重要的帮助他融入团体,慢慢了解同辈竞争是怎么回事。刚开始她儿子的领悟力不错,进展顺利,摔了几下之后,就能领悟到平衡踏步的技巧。可是后来我去她家串门,却发现他哭着央求妈妈说可不可以不要去,一问才知道,教练为了训练他们身体的协调性,把装置调松后,让轮子变得更容易转动,因此他的跌倒次数也越来越多,挫折的承受力降低,沮丧的情绪时有发生,这时挑战就出现了。

  做妈妈的擦掉他的眼泪,开始了激励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她早就看出小人内心在激烈的斗争,既想去又不想去,话里话外透着不确定。她告诉儿子,理解他现在的挫败感,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他们一起研究看看,挫折到底来自哪里?于是根据孩子描述的上课的情形,边听边在纸上记录着,然后列出他有可能会或不会的选项,包括注意力,平衡性,身体的协调性,速度感,过弯等其他技巧。如果会的话就在旁边打个勾,就像是在做问卷题,在提示中,看是否能找到问题的源头,真是个有智慧的妈妈!

  答案知晓了,原来小人要克服的不是技巧,而是不专心,注意力无法集中,这样就很容易摔倒。最后妈妈很淡定地和儿子说,没关系,也许只是因为紧张,才会分心的。以后妈妈会陪他练习,如果还没信心的话,就多练几次,同时忘掉那些不好的。在我面前,这位妈妈的柔声细语,一点一点地打开了儿子的挫折,教会他从容面对。她的那句把“每一次的失败都当做第一次的开始”,所要传达给孩子的是,面对挑战,不要逃避,更不要轻言放弃,这不正是我们这些做大人的应该教会孩子的吗?

  放手去寻找答案

  培养孩子的挑战精神,不仅是身体上的,也包括生活能力。孩子会不会ABC并不重要,反而是生活的能力和正面的思考,对孩子而言才是最重要的。这里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学会了自己吃饭穿衣,晚上敢一个人入睡,可以独自参加夏令营,不得不说这和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举个例来说,周末女儿和她的好朋友安妮一起玩,玩着玩着很快到了回家的时候,安妮的妈妈来接她,安妮很快的背好书包和水壶,结果却发现忘了穿外套。急忙把东西卸下,匆忙之间,水壶和书包的带子缠在了一起。安妮急着向妈妈求助。还没来的及反应,一旁的女儿用稚嫩的声音说道:我来帮你吧。说完便伸手相助,尝试把带子拉开,可惜一直不成功。大人一眼就能看出解决的方法,只要把水壶的带子拉松就行了。我禁不住想去帮她,却被她的妈妈拦下了。

  帮把手也不费什么事,为什么她妈妈会选择在一旁观看呢?后来我明白了,明显是想让女儿自己试试看! 即使要等久一点的时间也无所谓,就算最后她还是解不开,再出手也不迟。出人意料的是,几分钟后安妮想出了办法,她把书包的带子从金属环中解开,穿过水壶的带子,这样就松开了。这么看来,有时大人不马上教孩子,反而会培养孩子的挑战精神,让她的内心变得更强大。只是要达到这个境界,还真是不容易!观察许多美国父母在接送孩子时,的确是很有耐心地等候孩子自己穿衣服,自己拿东西。对他们而言,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而对于我们这样的亚裔父母,内心总是很纠结,每次都会忍不住要多帮孩子一把,觉得这样能帮助他们更顺利地达到目标,只是如此一来,却剥夺了孩子的挑战精神,丧失了面对挑战的勇气。

  尊重特殊性差异,才能挖掘潜能

  美国教育界普遍认同的另一个教育观就是尊重差异,不仅尊重一般性差异,而且尊重特殊性差异。在他们看来,人的千差万别恰恰构成了人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基础,而教育的任务恰恰应该是把人的各种各样的能量发掘出来,而不能像可口可乐的生产线,把产品造成一个模样。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的潜能,让每个孩子建立起自信,让每个孩子从事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这是美国教育为自己设定的任务。他们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孜孜以求。教育孩子关注每个生命,开掘每个生命的能量。这是美国在中小学[微博]教育目标上的国家意志,起码是落在文字上的国家法律。美国教育管理者都认为,教育是与制造业完全不同的产业。制造业需要的是标准化,只有标准化,才能有大工业,而教育恰恰需要的是个性化,因为每个人是千差万别的,开发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才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只有千差万别的创造力汇集起来,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能量。

  美国纽约史蒂文斯中学张校长说:“我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人的根本素质不是分数能考量的。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点亮他们的梦想,让他们勇敢地走向未来之路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每一个灵魂都有质感,教师与学生共时、和谐成长。立足差异,努力寻找成就感和幸福体验,守护人性的尊严。我们坚信每一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价值,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在各自的生命道路上寻找自我,进而超越自我。

  历史科最难,鼓励孩子的挑战精神

  美国教育鼓励孩子们的挑战精神。孩子进入中学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甚至会问孩子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哪些局限。那么,托马斯·杰斐逊是什么人呢?他是美国立国的伟人之一,而且是美国精神的代表。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不仅被视为美国的立国之基,而且是资本主义最经典的法律文本之一。然而,老师的这一声询问,起码让孩子们去做几件事情:好好阅读甚至要研究一下杰斐逊和他起草的立国宣言;认真研究一下各种学派对杰斐逊的评价;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老师传递给孩子们一种理念:你们可以对世间的一切进行质疑,进行思考,包括对“神圣”和“权威”进行自己的思考。我在想,鼓励孩子们在思考中质疑权威,可能不仅是在教授一种奇绝的学习方式,而且是在培养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

  我曾经问过到美国就读的中国孩子,你在美国最怕的学科是哪一门?他们回答,不是数理化,不是英语,而是美国历史。我很好奇,美国的历史只有二三百年,怎么会比中国历史还难学?学生说学美国历史,不仅是了解美国历史,而是理解美国历史。例如,老师的作业“公民权利”研究论文要求写到3至5页,打印出来,要双空行,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如网上、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同时,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BLACK-AMERICA)的观点:布克·华盛顿、杜伯依斯、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在论文里,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想法写进去,还要把引文或材料来源列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面对这样的作业,孩子能说不难吗?

  可见,美国学校在一种表面上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基本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训练,对他们的严谨、细致、专心习性进行培养,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务实精神。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看上去和玩一样,但是对过程的要求非常细致,孩子几乎不可能偷懒。

  谁要是认为美国开放自由的教育模式,是放纵学生,是让学生有机会偷懒耍滑和投机取巧,那就错了。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在教育中体现得十分充分,他们同样要求孩子们吃苦耐劳和刻苦奋斗。美国学校对孩子们高强度思维的训练,对孩子们高强度吃苦精神的训练也是美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然,这种训练更多地体现在孩子进入中学以后。可能美国人认为,孩子进入中学后,身体已经发育得更加强健,已经有了吃苦耐劳的“本钱”。